大家好,小机又来说AI了。
最近随着AI的发展,各种大模型都是层出不穷,然鹅最近有一个大模型直接横空出世,感到了国产第一,他就是——DeepSeek!!!
与其纠结:"Kimi,智谱清言,通义千问,文心一言,豆包,天工AI,腾讯元宝?怎么选?
不如来学学怎么用DeepSeek!!!
当然,虽然DeepSeek确实很牛,但是总是有些人感觉它不好用。
一、为什么你的DeepSeek总“不好用”?
“明明都说DeepSeek强,为什么我让它写个周报都像流水账?”
“别人用AI写方案一气呵成,我的却总跑偏?”
最近收到许多读者吐槽,但问题的关键不在AI,而在于沟通方式。
就像同样用手机拍照,有人随手出大片,有人只会按快门——AI指令(提示词)就是你和AI的“对焦工具”。
作为深耕AI领域的观察者,我发现:DeepSeek作为推理型大模型,需要“引导思考”而非“下达指令”。
今天分享4个实战技巧,结合真实职场案例,帮你彻底释放AI潜能!
二、4个技巧,让AI秒懂你的需求技巧1:用“目标-场景-痛点”框架,精准锁定需求
公式:做什么?给谁用?怕什么?
(AI:???)
原理:DeepSeek擅长逻辑推理,明确目标、使用场景和潜在问题,能帮AI快速定位创作方向。
更何况,如果只说帮我写个产品介绍那搁谁谁懵逼。
技巧2:让AI“说人话”,复杂概念秒变口语
适用场景:科普文、培训材料、对外沟通
一看全是专业术语,咱也不懂啊!那怎么办?换个提问方式就好。
AI回答示例:
“想象你第一次骑自行车,总是左摇右晃。每摔倒一次,大脑就会记住‘车把往右偏时要向左用力’。AI学习也是这样——它通过不断计算错误(摔倒),调整‘大脑’(算法)中的参数,最终找到平衡点。”
价值:用生活化语言降低理解门槛,特别适合需要对外沟通的职场人。
技巧3:反向提问,逼出AI的“隐藏技能”
当你觉得回答不够完美时,试试这两步:
挑刺式追问:“如果你是用户,会吐槽这个方案的哪三点?”
多角度复盘:“请从成本、可行性、创新性三个维度重新优化方案。”
案例:某运营人员生成“618活动策划”后,追加提问:
“假设你是预算紧张的初创公司老板,会删掉方案中哪两项开支?为什么?”
结果:AI不仅删减了线下地推成本,还补充了“裂变红包+社群打卡”的低成本获客策略。
技巧4:喂“范文”,让AI成为你的风格克隆器
三步操作:给范例→定方向→要结果
优势:快速复用优质内容框架,小白也能输出“大佬级”报告。
三、AI时代,会提问的人早已拉开差距
当前AI行业正经历两大变革:
工具民主化:技术门槛降低,比拼的是“谁能更好驾驭AI”;
提示词职业化:海外已出现“Prompt Engineer”岗位,年薪百万。
你的提示词水平,直接决定了AI是“实习生”还是“专家顾问”。
举个例子:两位新媒体运营使用同一款AI工具——
结果显而易见:B的文案点击量是A的3倍。
四、行动指南:从今天开始改变
建立你的“提示词库”
将高频需求(周报、邮件、策划案)整理成模板,逐步迭代优化。
用“AI复盘法”提升思维
每次生成内容后,追问AI:“这个回答的3个不足是什么?” 反向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。